中宏网安徽8月6日电曾经的建筑工地都是重体力劳动为主,随着新质生产力的赋能可靠配资平台,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建筑行业正在不断实现“智慧升级”。如今,一场从“搬砖头”到“按键盘”的巨大变革正上演着。
在合肥人身边,一批新型建筑机器人陆续试点上岗,用科技源头创新和成果转化,为大建设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也用更加新颖的方式塑造着城市新面貌。
解放双手的测量“神器”破解痛点
天气炎热,建房子能不能用机器人帮助施工作业,让工人们变得更轻松?在合肥中科院临床医学研究院项目施工现场,会测量、会整平、会抹光的各类机器人已经出现在多个“智造”场景中。
工程测量不够精准,尺寸和图纸规范有误差,过去是影响建筑行业质量问题的一大痛点,容易导致交房后出现扯皮纠纷。如今,在操作员的指引下,实测实量机器人上阵了,成为解放双手的测量“神器”。
实测实量机器人采取全自动作业模式,测距误差可高达1mm,测量三室一厅的房间仅需5-8min, 1天可测住宅8-12标准层约70户,精度大大提高至95%以上。
安徽建工三建集团科技公司智能建造负责人林晓奇介绍,与传统手工实测相比,机器人的测量效率提高了2-5倍。“测量员动动手机,便能控制设备进行测量操作。不在现场的相关参建方人员,也可以同步查看测量结果,以便及时掌控项目进度和质量状况。”
近年来,安徽建工三建集团积极发展智能建造,在合肥市率先引进多款建筑机器人,包括智能混凝土布料机、混凝土地面整平机器人、混凝土地面抹光机器人、实测实量机器人等,在省、市智能建造试点项目和城市大建设重点项目开展试点应用,推动了传统建筑业向数字化、智能化建造方式转变。
“呆萌”室内机器人喷涂有绝活
盛夏时节,在位于运河新城的安徽智能软件园三期项目现场,工人们正忙碌在施工一线,加紧推进项目工程建设。目前,项目各墙体砌筑及抹灰工作已全部完成,正在进行幕墙及公区装修施工。
安徽智能软件园三期总投资约8亿元,规划总建筑面积约212659平方米,共6栋建筑物及1个整体地下室。该项目预计2025年1月底建成,已经入选了合肥市2023年智能建造试点工程。
来自中安华力的项目工作人员介绍,园区在建设过程中使用了一款新型的室内喷涂机器人,尤其是在地库涂料工程施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种造型“呆萌”的室内喷涂机器人能发挥不小的作用,利用机械臂灵活伸缩,对墙面进行面漆喷涂。技术员只需通过平板上的APP,就能对其下达指令,展开全自动油漆喷涂施工。
单台机器人每天可以完成约1700平方米的涂料施工,通过机械手臂的智能化调整,喷涂高度最高可达4.5米。而且,喷涂质量稳定,整体施工工效、质量等满足工程验收要求。
“设置好喷涂流程,一键启动,大大简化了操作流程。在遥控操作模式下,施工效率是传统人工作业的3倍左右。而且,喷涂更加均匀,成型质量更好,观感更佳。”工作人员表示,对于一线操作工人来说,也能更好地减少喷涂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合肥智能建造经验被国家点赞推广
2023年1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发展智能建造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第二批),合肥有9项经验做法入选,在试点城市中排名前列。今年4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发展智能建造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第三批),合肥又有3项经验做法入选。
2024年6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发布《关于智能建造试点城市2023年度工作情况的通报》,其中合肥市等8个试点城市组织推进力度较大,各项试点任务进展明显,工作成效突出,综合表现优秀,予以表扬。
那么,合肥智能建造试点凭啥接连被国家“点赞”推广呢?2023以来,合肥市城乡建设局先后开展两批智能建造新技术新产品创新服务典型案例征集,共征集发布典型案例40项,包括智能施工类11项,智能生产类7项,智能建造设备装备类7项。
“合肥积极鼓励试点应用建筑机器人,可以说相关技术研发水平和政府提供的政策扶持走在了全国同行业的前列,我们也更有动力去加强源头创新。”安徽建工三建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企业获得安徽省国资委原创技术研发攻关项目立项1项,入选合肥市智能建造新技术新产品创新服务典型案例3项。此外,公司还有三名职工入选合肥市智能建造专家库。
推动本土建筑机器人创新科研攻关
近年来,合肥市城乡建设局委托合肥工业大学等单位开展合肥市智能建造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形成合肥市智能建造骨干企业清单、智能建造关键技术清单、智能建造重点项目清单及智能建造产业链图谱等研究成果。截至今年初,共培养扶持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4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6个,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7个。
依托创新驱动,持续建立健全智能建造发展标准体系。2023年,发布《合肥市智能建造试点企业(产业基地)、试点工程项目评价指引》主编、参编智能建造领域省市级地方标准16项,《建设工程图纸数字化管理要求》等11项已发布实施。目前《建设工程智能建造实施指南》等5项地方标准正在编制,智能建造标准体系初步建立。
下一步可靠配资平台,建设部门将加强与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等部门的对接协作,开展智能建造相关课题、省市级建设科学技术计划项目等。因“需”制宜,推动智能建造技术尤其是本土建筑机器人领域的创新科研攻关。(记者吴奇/文张正朋/图通讯员广军徐强)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线上配资网观点